青年活动组织者的领导能力
--------------------------------------------------------------------------------
一、青年活动组织者的领导能力
领导心理决定领导行为,群体活动的领导心理是组织者领导素质的集中体现。青年活动组织者的领导心理,在其领导职能系统结构中的表现过程带有一定的特异性,而这种特异性是青年活动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一)、组织者与组织者职能
任何一个组织或群体,无论其何种性质和内容的活动,组织者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活动成败或质量高低,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组织者的领导效能发挥。青年活动组织者有其特定的角色指向和独特的领导职能。
1、组织者
所谓组织者,即领导者。青年活动的组织者是指策划与实施活动,并对活动参与者施加心理影响,进而实现活动目标的核心人物。这一领导核心,在正式群体中通常是这个组织的领导者,在非正式群体中通常是自然产生的领头人。在青年活动中,无论何种群体,组织者的领导过程都表现为:
A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组织者对活动参与者施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无疑是心理影响,包括思想态度、情感意志、审美取向、行为举止等。这种心理影响会促使群体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动保持一致,并共同营造带着本群体特征的人际文化。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活动的领导过程就是赢得人心,驾驭人心和凝聚人心的过程。
B努力实现活动目标的过程:活动目标是群体行为的预期结果,是群体成员意志的集中体现。因此,引领群体成员努力实现活动目标是组织者的理性反映,也是满足群体成员需要的必然之举。为使这个过程顺利进行,组织者必须对有悖于既定目标的个体行为予以必要指正,对有碍于目标实现的其他相关因素予以及时排除,从而带领群体成员为实现活动目标而共同努力。
C促使活动组织结构与特定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任何领导都是特定环境中的领导,其行为既要改变环境,也要适应环境的要求。对于青年活动的组织实施来说,参与者的需要和诉求,或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等,都是环境要求的表现,活动组织者的领导行为不能与此背离。在青年活动中,组织者恰当处理与环境的关系,保持彼此间方向的一致,是其领导行为成功的重要标志。
2、组织者职能
所谓职能,即职责、功能。在青年活动中,组织者居于活动的中心地位,具有决策指挥、组织管理、协调控制的权利和权威,这种权利和权威是其职能的体现,并带有明显的系统性,构成领导职能体系。在青年活动中,组织者职能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
A决策:是在对事物全面认识的前提下,为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对策与方案。
B激励:激励是通过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激发其内在动力,调动其积极性的一种领导行为,也是衡量领导行为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
C协调:协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促进领导目标的实现。
D控制:由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目标实现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因而必须对此动态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
(二)、组织者的领导方式
领导方式是一种工作艺术,直接影响领导效能的实现。就青年活动的组织者而言,了解并掌握正确的领导方式既是提高其领导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青年活动有不同的内容,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组织者的领导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倡导式领导:
采用这种方式的活动组织者信息资源丰富,政治嗅觉敏锐,具有前瞻思维,善于未雨绸缪,有与时代发展和青年进步相一致的社会活动价值观,开拓创新意识强烈,因而不仅能适时提出青年活动的新设想,而且能积极地付诸行动,引导和带动青年踊跃参与活动,尤其是能将处于活动边缘的青年带到活动中心,并能身先士卒,勇于承担活动的责任,及时排除活动中的障碍,执着地推进活动的有效实施,使自己成为活动的一面旗帜。
2、人情式领导
采用这种方式的活动组织者认为领导者的工作目标在于创造和谐的活动氛围,尤其是在于形成良好的团体情境和人际互动。因此,他们总是以此为重心谋划策略,及时排除团体中的不和谐因素,以满足需要为要务,充分利用团体情境和人际互动的作用,营造乡村俱乐部式的氛围。不仅让参与者自觉自愿地融于活动之中,而且尽可能地使他们在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氛围中自由地展示自己的才情,充分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也带给他们对活动深长而美好的回味。
3、程序式领导
采用这种方式的活动组织者认为计划程序是非常重要的领导手段,是确保活动目标得以实现的核心因素。因此,他们不仅非常注重活动方案的推敲设计,诸如活动各个环节的前后有序的安排、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测和排除等,而且严格按照既定的计划程序执行,有意识地控制整个活动的发展过程,即在活动推进中密切监控影响活动方案实施各种因素,以努力保证既定计划顺利地变成现实。
4、民主式领导
采用这种领导方式的活动组织者以群体成员自居,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表现出自己的优越感,工作重在激发参与者的活动热情和主动精神,着力发挥参与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无论在活动筹划的决策时,还是在活动过程的实施中,都吸引活动参与者自觉介入,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活动的有效开展。这一领导方式有利于在群体中营造心情舒畅的人际氛围,满足群体成员的参与感,增强他们在活动中的责任意识。但这并非意味着组织者的完全放任,而是仍需对活动本身进行必要指导和监控。
(三)、组织者的领导思维
领导思维是实施领导行为的根本,正确的领导思维是领导行为成功的保证。青年活动组织者的领导思维表现为多种领导有效性思想。
1、传统特质论
这一论述认为,领导者具有某些固定的特质,这些特质是人与生俱来的,只有先天具备这些特质才能成为领导者。一些社会活动研究者认为,天才的活动组织者应具备七项天生的素质:善于言辞;外表俊秀;智慧过人;具有自信心;心理健康;有支配他人的倾向;表现敏感。
2、目标导向论
所谓目标,即指人们进行某项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活动组织者的领导行为只有在尽心帮助活动参与者实现其追求的活动目标时才会被其自觉接受。但由于活动参与者的需要是随着新情景而变化的,活动组织者必须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其需要。
二、青年活动组织者领导魅力的构成要素
(一)、权力性影响力
权力性影响力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是领导者的现实行为造成的,而是外界赋予的,带有命令性和不可抗拒性,主要由以下三种因素构成:
1、观念性因素;2、历史性因素;3、社会性因素;
(二)非权力性影响力
非权力性影响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性的影响力。它是由领导者个人素质和行为造成的,与领导者的权力没有必然联系。这种影响力对被领导不存在任何压力,在行为上表现为自愿和主动。它产生于领导行为之中,易使被领导者产生敬爱、敬佩、信赖和亲切之感。其基本要素有四种:
1、本质性因素;2、实践性因素;3、科学性因素;4、精神性因素。
非权力性影响力在影响力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而权力性影响力则受非权力性影响力所制约。因此,要提高领导者的影响力,关键在于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尤其是共青团组织的领导者更是如此。
三、青年活动组织者的多重角色活动
(一)、角色与角色定位的意义
每个社会角色都代表着一套有关的社会标准,这些标准确定行为个体在角色扮演中应有的行动和作为。
角色定位的意义表现在角色层次上,不仅有现实的,而且有理想的;不仅有指定的,而且有主观期待的。青年活动组织者扮演着多重角色形成的复合角色,其成分有如下几类:
1、指定角色:即活动本身赋予组织者的角色。
2、理想角色:即活动组织者向往和期待的指定角色。
3、主观角色:即活动组织者主观上对自身扮演角色的规定。
4、实际角色:即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角色。
(二)、青年活动组织者的多重角色
1、示范者
社会性的群体活动,一般都需要一定的示范。青年活动组织者的一个基本角色就是示范者。
2、策动者
这是青年活动组织者最重要的角色。作为活动组织者,不仅应是前瞻思维的策划师,而且应是引导活动向着既定目标发展的积极促进者,而充分利用认识自身这一角色,无疑有助于提高活动组织的掌控意识,推进活动在各个环节上的高效实施。
3、代言人
从结构属性上说,青年活动不是随意的群体性聚合,而是带有社会性特征的组织过程,这个组织过程既需要组织者在群体内部精心策划与周密安排,注重活动细节的设计推敲,同时也需要在群体外部展示活动形象,表现活动本身的内在特质,并沟通内外联系,赢得必要的社会认同与赞许。这就需要活动的代言人。
4、参与者
青年活动组织者既是活动的示范者、策动者、代言人,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在常态下,青年活动组织者不仅进行活动前期的策划酝酿,活动实施中的组织协调,活动结束后的分析评估等,而且其自身也往往是自始自终融入活动的环境,感同身受体验活动内容的一员,更往往是活动过程中最为活跃者之一。正因为青年活动的组织者始终融入活动之中,便可以根据活动的进展状况随时对活动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改进,这使活动不仅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而且有利于活动品质的提升,尤其是为未来活动的展开积累经验。